欢迎访问人人律集团-法律科技助力美好生活!

全国服务热线

400-659-2288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集团动态 媒体报道 行业新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全民普法40周年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2025-09-29 17:26:52管理员

  9月20日,第三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之全民普法40周年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研讨会旨在回顾全民普法工作开展40年来的光辉历程与显著成就,总结宝贵经验,并围绕在新起点上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汉斌同志为论坛召开题词祝贺。105岁的司法部原部长、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一五”普法推动者邹瑜同志发来视频致辞,并为全民普法40周年题词祝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乔晓阳;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许安标;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司法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苏军;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原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党组书记、会长,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原组长,司法部原党组成员韩亨林;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副主任委员陈斯喜;司法部刘一杰、肖义舜、王进义、邓甲明、张建华、施汉生、邵炳芳、周秉键、宫永德和其他中央和国家机关代表唐汇西、董伊薇、冯士新、魏玉山、吴姜宏、许新建、许秀中、万会峰、覃匡龙、张义豪、唐华东,以及部分省区司法厅代表张德成、侯江波、王磊、黄焕光、田萍等在职或离任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人大、党委、政府、司法厅局、法律服务机构、法学教学和科研机构、各类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界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全民普法40周年研讨会作为第三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的重要部分,研讨会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编辑石松主持。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编辑石松

  主旨发言环节,首先播放了105岁高龄的司法部原部长、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一五”普法推动者邹瑜发来的视频致辞和为全民普法40周年题写的“全民普法,东方之花;学法崇法,强国安家”。

  司法部原部长、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一五”普法推动者邹瑜

  司法部原部长、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一五”普法推动者邹瑜为全民普法40周年题词

  邹瑜在视频致辞中动情地说,在全民普法40周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颁布之际,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以全民普法40周年为主题的研讨会意义重大。我今年105岁了。刚才我司法部曾经的同事,展示了一张1986年初秋,我们在兰州岸边“黄河母亲”雕像前的合影,钩沉起我对普法这项“宏大社会教育工程”激情岁月的深情回忆。作为普法战线的一员老兵,回望从“一五”到“八五”普法事业走过的历程,我历历在目、感慨万千。看到当前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深入人心、成就卓著的生动局面,我又倍感欣慰、期待满怀。法治兴则国家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法治护航。利在民族、功在千秋的普法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上,让我和普法与依法治理战线上的同志们一起加油!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

  江必新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表示,今年是全国开展全民普法第40个年头,也是八五普法工作的收官之年。40年来,我国普法工作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公民法律素养显著提升,守法氛围基本形成,但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清醒认识到传统普法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探索科技赋能背景下全民普法的新路径,更要探讨在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宣传教育法》背景下怎么样完成法律所赋予的责任,把普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江必新谈了他的几点想法:一是从单纯普及法律知识到同时注重培育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文化转变;二是从单纯法律文本普及向同时兼顾守法意志的形成及守法习惯之培养转变;三是从“权利本位”宣传模式向“权利义务一致性”模式转变;四是从“公权力机关主导”向“社会多元协同”转变;五是从公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六是从大水漫灌式普法向精准滴灌式普法转变;七是从“人工普法”向“人工智能普法”转变。

  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党组书记、会长,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原组长、司法部原党组成员韩亨林

  韩亨林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当前,科技创新以不可逆转的形式重塑科学领域发展格局,科技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不仅是破解法治实践难题、提升法治效能的路径选择,更是重塑法律关系认定逻辑、拓展法治调整的关键。一是双向赋能,解码科技与法治融合的核心逻辑。科技与法治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点,而是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双向赋能,这一逻辑既体现于实践、效能,更根植于理论本身。二是实践突破科技赋能法治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成果。近年来科技各部门积极探索科技与法治融合的实践路径,在行政管理、法律服务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既具实践价值,也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指导开发的“宣无忧”普法AI大模型,稍后将正式上线,这就是“AI+普法”模式的生动体现。三是明确科技与法治融合的未来方向。推动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同时鉴于理论双重维度谋划科技与法治融合的未来路径。

  韩亨林认为当前重点要聚焦三个方向发展,让融合成果的学术价值更突出。一是强化算法治理,保障执法司法公正。二是规范数据利用,牢固安全合规底线。三是完善智能合约规则,配置数字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与法治融合,推动法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课程,既需要实践探索破解难题,也需要学者研究提供支撑。

  随后,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原司长刘一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反垄断总监、法规司原司长许新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义豪,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程琥,内蒙古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亚丽,上海市司法局宣传处三级调研员徐连宗、海南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薛欧、湖北省司法厅原一级巡视员侯江波、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法律中心法治建设处处长宋佳佳、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杜晓军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原司长刘一杰

  刘一杰表示,普法40年最集中的成效,就是几十年来普法工作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一个观点和方略确立是同步进行的。“一五”普法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全民普法的主题就是把法律交给人民。“一五”普法《人民日报》发了短评,题目就是“把法律交给人民”。今年9月12日全国人大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法的时候,《法治日报》发了一个短评,主题也是“把法律交给人民”。“把法律交给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刘一杰建议要加强理论研究,这个理论研究不是就普法研究普法,而是要把它放在国家政权建设的高度来研究我们的普法工作,在有高深理论指导基础上,普法才能更持久、更深入地进行下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反垄断总监、法规司原司长许新建

  许新建表示,他在市场监管部门从事法治工作16年时间,亲身参与了市场监管法治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也亲眼见证了市场监管领域法治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化工作法治化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经营主体法治意识和合规意识在不断提高。第一,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普法必须抓住“关键少数”,从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起。第二,着力抓好基层多数。市场监管部门有数十万执法人员,其中1/3是在基层。所以法治建设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第三,积极运用创新载体。四是统筹协调工作实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义豪

  张义豪表示,做得好是说得好的基础,说得好是做得更好的助推器。多年来,国资央企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先后印发了开展合规管理强化年、合规管理办法等通知和文件,建立健全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等制度,各央企把法治观念和制度融入改革发展党建、生产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全链条各环节,法治央企建设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出许多生动案例和成果。希望与《法治时代》杂志等媒体和平台一道,继续坚持理论宣传、新闻宣传、典型宣传相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结合,向上报告和向基层报道相结合,过程引导和结果宣传相结合,内容生产和品牌活动相结合,境内宣传和国际传播相结合,力争把国资央企法治建设的思路、做法、成就、经验传播到位,取得顶天立地、铺天盖地、锦天绣地、感天动地的宣传效果。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程琥

  程琥表示,普法宣传,主要做好“四个化”:一个是精准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法宣传过程中要更加加强道德教育,在普法宣传过程中更加注意通过实践问题来加强普法的效果。另外普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关键少数”的教育,特别是要通过普法宣传、精准地宣传,让我们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二是数字化。现在我们的公民很多活动已经从线下转到线上,在线上开展普法宣传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今后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普法宣传在互联网上开花结果。三是实效化。普法宣传不能走过场,要触击人心,直达灵魂,要有这样的效果。四是常态化。普法宣传不能一阵风,要有规划。作为司法机关一员,下一步要落实好法治宣传教育法,在公开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释法说理,还有发布解读典型案例中履行好“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内蒙古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亚丽

  贺亚丽表示,面对群众法治需求的多样化、分层化的特征,包头中院立足本土实际,构建了“四一一四五点五度”司法宣传工作体系,打造了“包法普法团”这一特色品牌,“包法普法团”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坚持群众导向,用百姓听得懂、愿意看的方式讲好我们的法院故事、讲好我们的法治。第二是坚持拥抱新技术的原则。我们借助短视频、直播、融媒体,扩大了传播效能。第三是整合资源力量原则,打通了法院内部与外部协同,构建大普法格局,比如说普法团的成员现在有部分已经加入到了市委讲师团,成为他们当中一员。未来包头中院将继续深化包法普法团的品牌建设,创新普法形式,拓展服务边界,为全民普法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法治之声响彻鹿城,扎根民心。

  上海市司法局宣传处三级调研员徐连宗

  徐连宗表示,上海这些年来主要以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普法实践来进行普法活动。一是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实践,上海通过史海寻迹、保护利用、赓续传承三步策略,使红色文化从史料转化为群众可体验的生活场景。二是普法实践的创新突破。上海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文化融合实现普法覆盖面与精准度的双创提升。上海以科技赋能实现普法转型,全国首个省级普法数字人“法申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了10万+,智能法律咨询超万人次,在载体创新上像民法典地铁专列形成流动普法阵地。三是青少年普法的探索。作为中国少年司法发源地,上海构建校园+社会双场景育人体系。在司法传承方面,40年少年司法实践积淀系统育人模式在精准覆盖方面创新服务占上海1/5以上的外籍青少年。在参与创新方面,推动未成年人直接参与立法进程,全国首创应用于法治客服与外籍青少年群体。上海通过数字化转型、文化创新与全民参与,将法治精神转化与法律科技赋能,让法治变成城市的软实力。

  海南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薛欧

  薛欧表示,近年来,特别是“八五”普法期间,海南省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法治海南建设目标任务,以提高全面法治素养为目标,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为抓手,守正创新,多措并举,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自贸港特质的法律宣传新路径。未来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第一是深化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宣传教育当中的应用。近年来宣传各地普法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抖音等方式开展法治工作,增强了渗透力和影响力。第二是推进“谁执法谁普法”的制度体系建设。第三是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协调组织。

  湖北省司法厅原一级巡视员侯江波

  侯江波表示,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自1985年起,国家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八个五年普法规划。经过4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深入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蓬勃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全民法治素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全民普法堪称人类法治史上的伟大创举,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他还提出了“老路不能走,邪路不能跟,新路要开拓”,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思考。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法律中心法治建设处处长宋佳佳

  宋佳佳表示,国网四川电力长期以来致力于使法治理念、合规意识成为公司全员集体共识。第一方面,健全普法机制。公司成立了普法宣传教育暨合规委员会,全面统筹普法工作。定期制定普法规划和普法要点,结合国家普法要求和公司重点工作安排部署普法内容。第二个方面,多层次开展普法工作。第一层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常态化、制度化;第二层是推动关键岗位员工的普法;第三层是落实全员普法;第四层是开展延伸性普法。第三方面,多举措开展普法活动。通过邀请法学名家、专业律师授课、举办关键节点普法活动、实现法规制度考试全覆盖、建设“1+N”法治文化阵地、加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开展重大工程项目普法等多种形式丰富普法实践,提升普法实效。

  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杜晓军

  杜晓军发言的主题是“普法创新形式活法治获得民心暖”。杜晓军表示,普法创新形式有三个方面,一是特殊宣传方式方法活,增强法治宣传的感染力。创新传统普法宣传转型提升,为增强普法宣传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创新开展普法微视频宣传,加大普法新闻作品宣传的创作力度。二是突出宣传人才培育新,增强法治宣传亲和力。创新普法宣传人才培育,善于借人借力激发社会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人才培育和历练。三是突出宣传渠道路径广,增强法治宣传影响力,彰显传统的宣传路径的吸引力,线上直通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跨越时空开发新融媒体宣传,广泛开展法治教育、社会宣传和其他社会活动相融合。这样不断拓展宣传渠道路径,实现“陆(线下)海(网络大海)空(广播电视电台)”宣传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让法治宣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真正让法治解民忧,惠万民,暖民心,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莫纪宏重磅发布了全民普法40周年创新论著/案例/重要事件。全民普法40周年40个创新论著、40个创新案、40个重要事件,鲜活生动地展现了各地普法工作的创新活力与实践成效,为推进全民普法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会上还隆重举行了“宣无忧”普法AI大模型上线仪式。江必新、莫纪宏、肖义舜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编辑、《法治时代》杂志社长、总编辑刘海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宣部纪检监察组原一级巡视员唐汇西,司法部法治督察局原局长,司法部法治宣传司原负责人王进义,国际公证联盟副主席,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原局长邓甲明,中国法律援助和司法行政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张建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万会峰,检察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覃匡龙共同启动“宣无忧”普法AI大模型上线。并现场展示播放了莫纪宏的数字分身主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理解与适用的讲座视频。

  “宣无忧”普法AI大模型上线仪式

  “宣无忧”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研究中心的理论指导下,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暨法宣在线研发的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普法内容生成平台。平台整合300多部法律、600多个行政法规,深度融合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数字人技术,具备智能生成普法海报、智能生成普法动画、提供普法数字人定制与播报服务等三大核心功能。平台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确保内容权威性,旨在通过AI技术手段助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各类机构降低普法内容的制作门槛与时间成本,提升普法工作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莫纪宏数字分身主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理解与适用的讲座视频(“宣无忧”普法AI大模型平台生成)

  第三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法宣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四十载春风化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此次研讨会凝聚了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深化发展的共识。与会者一致表示,要以法治宣传教育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在深化法治信仰培育、强化科技赋能、完善协同机制上持续用力,让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来源:法治时代网

 

2022-2024 人人律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34739号-1

服务热线

400-659-2288

微信服务号